新聞中心
PRESS CENTENR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深化醫改」平行論壇上,國家衛生計生委體制改革司司長梁萬年介紹,實行醫改后,我國醫療服務利用量迅速增長,去年全國醫療機構診療人次上升至 77 億人次,較改革前增加了 57%,衛生總費用個人負擔比例下降至 29.27%。
居民健康水平方面,全國人均期望壽命達 76.34 歲、孕產婦死亡率下降至 20.1/ 十萬人,嬰幼兒死亡率下降至 8.1‰,三大健康指標均實現了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
論壇上,來自衛生行政部門、基層醫療機構的專家和管理者們一致將目光放在基層醫療上。世衛組織駐華代表施赫德點評:「基層醫療猶如金字塔的塔底,要構筑好塔底,中國在此方面已取得巨大成就。」
全國基本醫保覆蓋面:95%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2015 年我國人口達到 13.75 億,人均 GDP 為 7600 美元,衛生總費用占 GDP 的比重為 6.05%。在衛生資源方面,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 2.22 人、注冊護士數 2.37 人、病床數 5.11 張。
梁萬年說,自 2009 年新一輪醫改啟動至今,我國已基本建成覆蓋全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目前,基本醫保參保人數超過 13 億人,覆蓋面穩固在 95% 以上,保障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今年城鄉居民基本醫保政府人均補助標準已提高至每人每年 420 元。
我國地緣遼闊,區域間發展差異大,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并非易事。梁萬年介紹,中央財政先后投入 1000 億元支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面向全體城鄉居民免費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今年政府補助標準提高至人均 45 元。
上海小目標:普及家庭醫生
上海人口眾多、老齡化程度高、醫療資源相對充沛,怎樣「強基層」?上海市衛計委主任鄔驚雷提出,先從「實現一個小目標」做起,即推廣家庭醫生制、實現分級診療。他介紹,上海每 10 萬人口就有 1 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平均 80 至 90 萬人口就有 1 家區域醫療中心,這構成了上海醫療服務的層級關系。上海實施社區居民簽約家庭醫生「1+1+1」服務(1 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 家區域醫療中心、1 家三級醫院),由家庭醫生牽頭實現有序轉診,順利鏈接不同層級的醫療機構。
特大型城市普及家庭醫生,偏遠區域這樣的「小目標」該如何實現?在 118.3 萬平方公里的內蒙古自治區,遍及基層的「小藥箱」成為牧民的健康保障。內蒙古自治區衛計委副主任尹赤林介紹,交通不便,導致看病防病成本增加。在衛生院設流動服務車,牧民家庭放置小藥箱,「兩點一線」加上全科醫生支持,有效解決牧民「小病拖、大病扛」的狀況。
零差率銷售,藥價降三成
目前,我國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已擴展至 200 個地市級以上城市,覆蓋全國三分之二地區,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已全面推開。梁萬年表示,以省為單位進行網上集中采購、實行零差率銷售,藥品價格比改革前平均下降三成左右。這樣可逐步建立起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基層運行機制。
去年 10 月,江蘇省 204 家城市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價,公立醫院補償機制通過政府投入來完成。江蘇省衛計委主任王詠紅補充,全省公立醫院按照床位核定編制,由此解決同工同酬問題。政府還對醫務工作者進行津貼補貼。
安徽省天長市人民醫院院長許長松介紹了醫療管理模式轉變給醫院帶來的可喜變化。在天長市人民醫院,臨床按病種付費成為有效的管理、支付方式。該院共有臨床路徑病種 247 個、臨床路徑表單 263 個,200 個病種納入按病種付費。扭轉了管理模式后,醫院藥占比、住院病人均次費用等指標都有明顯向好趨勢。
區域平衡、藥物創新仍難解
梁萬年提出,分級診療、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等,仍是我國醫改的「硬骨頭」。國家衛計委擬定時間表,擴大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力爭在 2020 年實現簽約服務覆蓋全人群;明年則全面推開公立醫院改革,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建立符合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
施赫德則建議,中國各地區之間如何實現平衡,相當具有挑戰性。例如上海與內蒙古,地域差異大,政府支付同樣的資金,居民獲取的服務可能完全不一樣。如何根據各地區不同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制度設計,值得探索。此外,現有資源怎樣整合,也是醫改中一直未能解決的癥結。
專家同時提出,我國在藥物創新領域有著巨大潛力。當前,創新藥物注冊流程偏慢,使許多藥物獲取時間比其他國家晚。在完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之時,加快藥物審批制度改革不該被遺忘。
本文由整體信息化解決方案-醫療信息化產品供應商-城銀科技收集提供:www.hfrlmy.cn
上一篇: 互聯網教育不該是應試教育的升級
下一篇: 『互聯網﹢』成行業轉型升級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