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PRESS CENTENR11月5日,2016年移動互聯網智能英語教學研討會在北京四中初中部舉行。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說,技術給教學提供了一個平臺,但是怎樣把它用好,對教育形成好的影響,不取決于技術本身,而是我們的價值追求。
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表示,中國有很多人在做互聯網教育,但是真正利用這個技術帶來教學方式深層次變革的并不多,甚至可以說,很多產品帶來的不是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變革,而是應試教育的升級。
今天,學生獲取知識已經可以不主要依賴于老師的口述,甚至也不依賴于課本。那么老師的角色是什么?學生為什么一定要到學校來?劉長銘認為,學生之所以來學校是為了構建一個學習的社區,老師的功能作用和價值已經由知識的復述傳播者到構建一個社會、學習的社區,學生在其中不止完成知識的構建,而更要完成社會化的構建。學校通過教育讓孩子獲得自我調控、溝通、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不僅僅是掌握了知識就具備了這樣的能力和核心素養。教學,不止是讓學生掌握詞匯和句型,而是讓學生完成自己作為社會人的成長。
“今后的教學改革應該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品格,要從新的角度設計教材和課程任務。”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國家《英語課程標準》研制組專家龔亞夫認為,現在的英語教材往往沒有考慮學生的品格培養和高階能力。比如英文對話,就是讓學生背句型,但是句型沒有語境,語境中也沒有完整的信息。因此,學生關注的就是句型,能熟練背誦句型,卻不能在課外真正運用。
“語言技能只是交流的一個方面,還要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是品格、道德觀念、思維方式的交流。所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并不是要掌握句子的結構,單詞等,而是要教會學生把認知、情感和語言結合,把外語融入實用當中。”龔亞夫說,現在的教材主要考慮的還是語言的運用,列舉對話。但對話是編造的,不考慮真實性,因此造成一些學生寫的英文都沒錯,語法都正確,但卻不是真正的交流。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技術學院教授李玉順表示,當前,技術進入課堂,課程在發生變化,學習方式和評價都在變化。零散的自下而上的精細的知識的傳授觀念已經變得不夠了,越來越多的教育人士認識到要重構課程。
研討會上,北京四中初中部優秀英語教師為大家帶來了三堂別開生面的英語展示課。課上,教師們深度結合了移動互聯網最新技術,利用目前在全國被中小學廣泛使用的盒子魚英語教學平臺,充分展示了北京四中在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條件下,在教學模式創新上的探索成果。
本文由整體信息化解決方案-醫療信息化產品供應商-城銀科技收集提供:www.hfrlmy.cn
上一篇: 正積極研究推進綠色制造+互聯網
下一篇: 我國七年醫改 亮點與難點在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