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PRESS CENTENR■創新路
車貨高效匹配、可感知的智能路網、無人機送快遞……日前,在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之光”博覽會上,智慧物流與大數據專題展區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眾多優秀“互聯網﹢交通”相關企業,集中展示了中國智慧交通發展成就和“互聯網﹢交通”創新技術成果。在展會現場,記者感受到,“互聯網﹢”的基因已經融入到交通運輸行業的各個領域。
互聯網﹢出物流新玩法
“平臺已經與國際合作組織、政府部門、研究機構、企業等多方共200余家單位建立了合作關系,并提供了標準服務、交換服務和數據服務,開展了一批‘平臺﹢’應用。”在7號館的智慧物流與大數據主題展區,國家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說,今后該平臺的目標是成為我國物流公共信息資源的“一站式”開放平臺,政企間、企業間物流相關信息資源共享交換的重要“電子樞紐”。
傳化物流展臺主推旗下專業的城市物流無車承運人平臺“易貨嘀”。據展臺工作人員介紹,“易貨嘀”是行業內首家獲合法身份的城市網約貨車平臺,而且是G20杭州峰會指定城市配送服務商,圓滿完成了無車承運人模式的成功實踐。
利用互聯網搭建車主與貨主之間溝通平臺的“互聯網﹢物流”企業并不鮮見,但借此切入車輛后服務市場的互聯網企業還是少數。貨車幫展臺負責人介紹說:“通過‘互聯網﹢物流’,貨車幫的ETC業務在三個月內,實現全國發卡超52萬張,月充值金額突破9億元。”
路網怎么管數據來說話
“路上巡查,攝像頭監控,再加上駕駛員報警,哪里擁堵,哪里出事故都可以在路網上顯示出來。”在浙江高速信息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展臺上,該公司產業發展中心主任林軍向記者展示了“智慧高速”開放式平臺。“智慧高速”不僅以APP、Web、微博微信、觸摸屏、電視廣播等多種交互方式提供協同管理和服務,而且還基于云的開放式數據服務、平臺服務方式支持第三方定制與開發深度應用。記者使用該平臺APP時發現,路網上不僅標注了擁堵點,點擊擁堵點后還會顯示擁堵原因,讓出行者心里有底。
林軍介紹說,該平臺不僅可以服務出行,其采集的交通大數據還可以服務路網管理。比如,根據各路段通行量知道哪些路的車流量大、負載高,可以提前進行預防養護。又如根據服務區商品售賣的數量知道哪些商品受歡迎,哪些賣不動,進而調整種類來滿足顧客需求,還增加了服務區經營收入。數據顯示,浙江路網通過大數據管理,路網流量增長了8.4%,通行率也顯著提高,提升了整個路網的運行效率。
無人機暢通山區郵路
“它可以承載5公斤的包裹連續飛行20公里?”中國郵政展臺擺放的無人機送貨模型引起了觀眾的濃厚興趣。工作人員介紹說,一些交通不便的地區實施郵政普遍服務難度很大,無人機物流系統實現了智能化和無人化,大幅提升物流工作整體效率。目前,該快遞無人機正在浙江省安吉縣進行試驗,為當地山區百姓運送快遞包裹。此外,展臺上還模擬了“村郵樂購”店及農村電商縣級運營中心,讓參觀者能夠感受到互聯網技術和理念,讓交通惠民落到了實處。
互聯網公司瞄準交通創新
博覽會上,包括BAT在內的多家互聯網公司展出了其最新研發的技術,和交通有關的創新應用層出不窮。
自動駕駛:人工智能是趨勢
百度為了展示其近年來研發的自動駕駛技術,專門在會場搭設了一座無人駕駛體驗站,并投放了18輛無人駕駛車供乘客試乘。記者在現場看到,百度將無人駕駛汽車大腦系統命名為“云驍”無人駕駛,駕駛車上裝載了激光雷達、GPS增強天線和攝像頭等多種傳感器。現場的技術人員表示,目前百度無人駕駛車主要靠車上搭載的各種雷達傳感器以及百度高精度地圖實現無人駕駛,今后要靠人工智能技術,讓車上的“大腦”深度學習,實現更高級、更安全的無人駕駛。
在另一家專注自動駕駛技術的公司“好好開車”的展臺上,技術人員介紹說,該公司研發的智能駕駛系統目前已經實現了車道偏離預警、防碰撞預警、自動報警救援、疲勞駕駛預警等功能。另外,該智能駕駛系統還是數據終端和車聯網平臺,可以收集駕駛行為數據,并建立科學的駕駛行為分析數據模型和大數據庫,結合APP給駕駛員提供駕駛行為模型分析,來提高駕駛技術。
交通支付:刷手機也可刷臉
在小米手機的展臺上,工作人員則介紹了小米手機的新功能——公交支付。據介紹,只要在具有NFC功能的小米手機上下載相關APP,手機就具有公交卡功能,目前已經可以在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地區應用。
在阿里巴巴展臺,工作人員展示“刷臉支付”的新應用,系統可以憑借強大的人臉識別功能自動識別你的身份并完成支付。據介紹,這種技術利用已建成的人臉特征模板與被測者的面像進行特征分析,根據分析的結果來給出一個相似值,通過這個值即可確定是否為同一人,今后有望能用于各種交通支付場景。
智能停車:從傳感器到機器人
越修越大的停車庫,讓停車找位和進庫找車都成了難題。記者在“中國好停車”展位了解到這個問題的“互聯網”解決方案。技術人員介紹說,在每個泊位都新安裝了一個傳感器,當車停入或離開泊位后,傳感器便將采集到的數據通過無線網及時上傳至“停車云”。與此同時,POS機、誘導屏、后臺管理系統也將收到相應數據,并在停車場的屏幕上顯示哪里還有空車位。當用戶要離開停車場時,用手機上的APP定位就可以找到車輛,上面還會顯示該付多少錢,并可以用手機支付。而且,傳感器從采集數據到上傳云端,僅需 3秒時間,幾乎可以做到實時數據更新,提高了車位利用效率。”
停車技術不好,機器人可以幫你。一家專門從事機器人停車研究的公司負責人介紹說,車進入車庫時,光柵等感應器輔助車主將車準確的停放在車架上,顯示器實時顯示停車畫面,協助車主以第三方視角進行感知停車。停好下車后,駕駛員步行至車庫口點擊取碼,智能停車系統自動提醒車主確認已熄火、手剎到位。
車內無人后,系統啟動,生成取車碼。此時,智能停車系統已為泊車機器人規劃泊車位置并規劃最優路徑,成功調度泊車機器人由交互區駛出進行車輛停泊。同樣,當車主回到停車場需要取車時,輸入取車碼觸發停車系統,系統迅速調度泊車機器人將車輛運送到交互區取車位置,車主即可在交互區將車駛出,離開停車場。據介紹,智能泊車機器人可完成2000公斤汽車的升舉、搬運、旋轉、下放,2分鐘就停好車。
本文由整體信息化解決方案-醫療信息化產品供應商-城銀科技收集提供:www.hfrlmy.cn
上一篇: 我國七年醫改 亮點與難點在哪兒?
下一篇: 物聯網領域風起云涌 投資者布局要有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