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PRESS CENTENR導讀:提高醫聯體的各醫院的服務效率。醫聯體信息化項目建設,建立醫療協同共享信息平臺。醫聯體信息化項目,實現信息互聯互通、醫療資源共享。醫聯體信息化項目是可行的,勢在必行的,建立醫療協同共享信息平臺,將醫聯體內多家、多級醫院構成一個“醫療網絡”,促進醫聯體構建分級醫療、急慢分治、雙向轉診的診療模式,促進分工協作,合理利用資源,方便群眾就醫。
項目及概述
目前,我國的醫療衛生資源主要集中在大醫院,導致大醫院門庭若市,而基層醫院卻門可羅雀的無序就醫狀態,這不僅浪費了寶貴的醫療資源,加劇了醫療資源的短缺,也影響到整個醫療服務體系效率的提高。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建立大醫院帶社區的服務模式和醫療、康復、護理有序銜接的服務體系,更好地發揮三級醫院專業技術優勢及區域醫療中心的帶頭作用,加強社區衛生機構能力建設,鼓勵康復和護理機構發展,構建分級醫療、急慢分治、雙向轉診的診療模式,促進分工協作,合理利用資源,方便群眾就醫。
醫聯體業務需求
信息互聯互通的需求 醫聯體需要加強對病人信息、病人診療信息、醫學知識信息的共享,在本項目中醫聯體核心醫院需要實現與已經加入醫聯體的醫院及未來加入醫聯體醫院之間的信息共享,以信息共享為基礎,通過醫療服務一體化、醫療質量管理一體化標準化建設。
醫療資源共享的需求 醫聯體內各醫院各有其專長的領域,且各家醫院的人力資源、醫院設施設備資源、床位資源等差距較大,需要強化各家醫院之間的醫療業務協同,建立健全會診轉診制度,有效發揮各醫院特長,醫聯體專家資源優勢,促進醫聯體內醫療資源的高效利用。
醫療業務協同的需求 醫聯體內各醫院需要根據功能定位及各成員單位的業務特點,采取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等方式建立合作關系。醫聯體核心醫院向下可同時對多醫院,根據病情選擇轉診機構,轉診病人可包括門診、急診和住院病人。建立患者雙向轉診綠色通道。建立醫療協同共享信息平臺,將醫聯體內多家、多級醫院構成一個“醫療網絡”,傳輸和共享患者的醫學影像信息,減少患者就醫費用和時間。
一體化管理的需求 要真正落實醫聯體服務體系,就需要藥品保障供應、協作工作流程、有效控制費用、醫務人員流動管理、利益核算和結算等方面進行機制創新,這就需要醫聯體信息平臺能有效地對各種機制的改革和創新提供可靠的技術保障措施。
實時監管的需求 醫聯體信息化需要各醫院提供具體而準確、有效而規范的數據,通過醫聯體信息平臺實時抽取醫院的運營數據,慢病、傳染病、危重病等醫療質量信息,實現對醫聯體運作情況、醫療質量情況等的動態監管,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與監管能力。
醫聯體信息化建設總體架構
目標與任務 實現信息共享和互聯互通、推進醫聯體的建立和運行;實現醫療協作和資源共享,提高醫療資源利用率;實現醫療服務的統一監管和績效考核等精細化管理。
總體架構 建立醫療數據中心和醫療信息服務云平臺,提供醫療數據采集、共享、利用、挖掘等云服務,實現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建立面向醫院的病人共享、病歷共享、雙向轉診、資源預約等醫療協作應用,建立可研教學和科室互通的醫生業務能力和科室技術能力提升,建立面向管理部門的運行監控、質量監管、績效考核等綜合管理應用。
醫聯體信息化建設內容
醫聯體平臺 構建醫聯體平臺,制定醫聯體統一的數據標準格式和內容,并能進行管理和發布,并有數據字典轉換,交換協議轉換等功能。
醫聯體云數據中心 醫聯體云數據中心包括臨床數據中心、管理數據中心、影像數據中心。
基于醫聯體的應用
醫聯體病歷共享;醫聯體診間預約(分時段掛號預約);醫聯體檢查預約(分時段醫技預約);醫聯體檢驗送檢(醫聯體臨檢中心);醫聯體雙向轉診;醫聯體多學科影像會診;醫聯體運營與質量監管。
醫聯體總體設計
醫聯體信息化項目是以醫聯體建設的目標和需求為導向,建立全院統一的臨床數據中心和醫療信息服務云平臺,完善和整合醫聯體醫院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信息系統,實現對醫療信息的全面共享、利用、挖掘和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從而輔助和支持開展病人服務、信息共享、資源預約、雙向轉診、綜合監管、績效考核等業務,推動和支持醫療聯合體的建立和運行,促進醫療業務的協同和分級診療機制的建立健全,促進醫療資源的整合共享和高效利用,加強對醫療服務統一監管和考核,提高全院醫療服務的整體效益。
醫聯體項目實施方案
項目實施原則 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統一標準、全面整合;循序漸進、按需拓展;體制改革、機制配套。
醫聯體信息化項目涉及到各個醫療機構方方面面的、復雜而相互關聯的子項目的集合。為了充分體現項目的綜合效益,避免獨立孤島建設,必須堅持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
組織保障體系
領導小組 負責對項目核心小組及各相關小組的工作進行指導、監督和考核。
工作小組 醫聯體信息化項目工作小組,由衛生局信息中心牽頭、系統集成公司、各醫院系統軟件公司、各醫院信息中心和相關部門確定聯絡部門和人員。
例會制度 項目常規溝通機制采用項目周例會、項目月例會制度。
經費保障 為有效落實規劃建設中的主要目標,推進互聯互通,破解醫院信息“孤島”,促進信息資源共享,必須有相應的經費保障。
運維保障 規范運維保障過程,根據不同管理對象和運維內容,運維保障體系應從系統使用管理、運維管理、安全管理、隊伍建設四個方面來制定。
項目實施步驟 醫聯體信息化項目的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根據醫聯體業務發展的需要,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地分階段實施。
醫聯體項目效益分析
項目經濟效益 優化配置醫療資源, 提升醫療資源使用效益;有效降低群眾的醫療衛生費用;統籌規劃,節約醫療衛生信息化整體投入。
項目社會效益
對市民 方便市民就醫,提高健康水平、降低醫療費用,實現未病早防,有病早治,就近就醫,方便照顧的目標,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對醫院 提高醫聯體各個醫院的服務能力,提高醫療效率和醫療質量,加強醫院內部的精細化管理,實現各級醫院機構的優勢互補與合作雙贏。
對衛生行政機構 通過分級診療體系的建立,提高醫療資源利用率,提高醫院醫療服務體系的整體效率,實現對醫院實時動態監管,對各醫院進行科學的績效考核與資金撥付,推進公立醫院體制改革。
文章來源:《中國數字醫學》雜志2018年第11期,作者及單位:許強 張華 龔海,東南大學醫學院附屬江陰醫院。
導讀:提高醫聯體的各醫院的服務效率。醫聯體信息化項目建設,建立醫療協同共享信息平臺。醫聯體信息化項目,實現信息互聯互通、醫療資源共享。醫聯體信息化項目是可行的,勢在必行的,建立醫療協同共享信息平臺,將醫聯體內多家、多級醫院構成一個“醫療網絡”,促進醫聯體構建分級醫療、急慢分治、雙向轉診的診療模式,促進分工協作,合理利用資源,方便群眾就醫。
項目及概述
目前,我國的醫療衛生資源主要集中在大醫院,導致大醫院門庭若市,而基層醫院卻門可羅雀的無序就醫狀態,這不僅浪費了寶貴的醫療資源,加劇了醫療資源的短缺,也影響到整個醫療服務體系效率的提高。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建立大醫院帶社區的服務模式和醫療、康復、護理有序銜接的服務體系,更好地發揮三級醫院專業技術優勢及區域醫療中心的帶頭作用,加強社區衛生機構能力建設,鼓勵康復和護理機構發展,構建分級醫療、急慢分治、雙向轉診的診療模式,促進分工協作,合理利用資源,方便群眾就醫。
醫聯體業務需求
信息互聯互通的需求 醫聯體需要加強對病人信息、病人診療信息、醫學知識信息的共享,在本項目中醫聯體核心醫院需要實現與已經加入醫聯體的醫院及未來加入醫聯體醫院之間的信息共享,以信息共享為基礎,通過醫療服務一體化、醫療質量管理一體化標準化建設。
醫療資源共享的需求 醫聯體內各醫院各有其專長的領域,且各家醫院的人力資源、醫院設施設備資源、床位資源等差距較大,需要強化各家醫院之間的醫療業務協同,建立健全會診轉診制度,有效發揮各醫院特長,醫聯體專家資源優勢,促進醫聯體內醫療資源的高效利用。
醫療業務協同的需求 醫聯體內各醫院需要根據功能定位及各成員單位的業務特點,采取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等方式建立合作關系。醫聯體核心醫院向下可同時對多醫院,根據病情選擇轉診機構,轉診病人可包括門診、急診和住院病人。建立患者雙向轉診綠色通道。建立醫療協同共享信息平臺,將醫聯體內多家、多級醫院構成一個“醫療網絡”,傳輸和共享患者的醫學影像信息,減少患者就醫費用和時間。
一體化管理的需求 要真正落實醫聯體服務體系,就需要藥品保障供應、協作工作流程、有效控制費用、醫務人員流動管理、利益核算和結算等方面進行機制創新,這就需要醫聯體信息平臺能有效地對各種機制的改革和創新提供可靠的技術保障措施。
實時監管的需求 醫聯體信息化需要各醫院提供具體而準確、有效而規范的數據,通過醫聯體信息平臺實時抽取醫院的運營數據,慢病、傳染病、危重病等醫療質量信息,實現對醫聯體運作情況、醫療質量情況等的動態監管,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與監管能力。
醫聯體信息化建設總體架構
目標與任務 實現信息共享和互聯互通、推進醫聯體的建立和運行;實現醫療協作和資源共享,提高醫療資源利用率;實現醫療服務的統一監管和績效考核等精細化管理。
總體架構 建立醫療數據中心和醫療信息服務云平臺,提供醫療數據采集、共享、利用、挖掘等云服務,實現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建立面向醫院的病人共享、病歷共享、雙向轉診、資源預約等醫療協作應用,建立可研教學和科室互通的醫生業務能力和科室技術能力提升,建立面向管理部門的運行監控、質量監管、績效考核等綜合管理應用。
醫聯體信息化建設內容
醫聯體平臺 構建醫聯體平臺,制定醫聯體統一的數據標準格式和內容,并能進行管理和發布,并有數據字典轉換,交換協議轉換等功能。
醫聯體云數據中心 醫聯體云數據中心包括臨床數據中心、管理數據中心、影像數據中心。
基于醫聯體的應用
醫聯體病歷共享;醫聯體診間預約(分時段掛號預約);醫聯體檢查預約(分時段醫技預約);醫聯體檢驗送檢(醫聯體臨檢中心);醫聯體雙向轉診;醫聯體多學科影像會診;醫聯體運營與質量監管。
醫聯體總體設計
醫聯體信息化項目是以醫聯體建設的目標和需求為導向,建立全院統一的臨床數據中心和醫療信息服務云平臺,完善和整合醫聯體醫院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信息系統,實現對醫療信息的全面共享、利用、挖掘和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從而輔助和支持開展病人服務、信息共享、資源預約、雙向轉診、綜合監管、績效考核等業務,推動和支持醫療聯合體的建立和運行,促進醫療業務的協同和分級診療機制的建立健全,促進醫療資源的整合共享和高效利用,加強對醫療服務統一監管和考核,提高全院醫療服務的整體效益。
醫聯體項目實施方案
項目實施原則 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統一標準、全面整合;循序漸進、按需拓展;體制改革、機制配套。
醫聯體信息化項目涉及到各個醫療機構方方面面的、復雜而相互關聯的子項目的集合。為了充分體現項目的綜合效益,避免獨立孤島建設,必須堅持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
組織保障體系
領導小組 負責對項目核心小組及各相關小組的工作進行指導、監督和考核。
工作小組 醫聯體信息化項目工作小組,由衛生局信息中心牽頭、系統集成公司、各醫院系統軟件公司、各醫院信息中心和相關部門確定聯絡部門和人員。
例會制度 項目常規溝通機制采用項目周例會、項目月例會制度。
經費保障 為有效落實規劃建設中的主要目標,推進互聯互通,破解醫院信息“孤島”,促進信息資源共享,必須有相應的經費保障。
運維保障 規范運維保障過程,根據不同管理對象和運維內容,運維保障體系應從系統使用管理、運維管理、安全管理、隊伍建設四個方面來制定。
項目實施步驟 醫聯體信息化項目的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根據醫聯體業務發展的需要,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地分階段實施。
醫聯體項目效益分析
項目經濟效益 優化配置醫療資源, 提升醫療資源使用效益;有效降低群眾的醫療衛生費用;統籌規劃,節約醫療衛生信息化整體投入。
項目社會效益
對市民 方便市民就醫,提高健康水平、降低醫療費用,實現未病早防,有病早治,就近就醫,方便照顧的目標,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對醫院 提高醫聯體各個醫院的服務能力,提高醫療效率和醫療質量,加強醫院內部的精細化管理,實現各級醫院機構的優勢互補與合作雙贏。
對衛生行政機構 通過分級診療體系的建立,提高醫療資源利用率,提高醫院醫療服務體系的整體效率,實現對醫院實時動態監管,對各醫院進行科學的績效考核與資金撥付,推進公立醫院體制改革。
文章來源:《中國數字醫學》雜志2018年第11期,作者及單位:許強 張華 龔海,東南大學醫學院附屬江陰醫院。
導讀:提高醫聯體的各醫院的服務效率。醫聯體信息化項目建設,建立醫療協同共享信息平臺。醫聯體信息化項目,實現信息互聯互通、醫療資源共享。醫聯體信息化項目是可行的,勢在必行的,建立醫療協同共享信息平臺,將醫聯體內多家、多級醫院構成一個“醫療網絡”,促進醫聯體構建分級醫療、急慢分治、雙向轉診的診療模式,促進分工協作,合理利用資源,方便群眾就醫。
項目及概述
目前,我國的醫療衛生資源主要集中在大醫院,導致大醫院門庭若市,而基層醫院卻門可羅雀的無序就醫狀態,這不僅浪費了寶貴的醫療資源,加劇了醫療資源的短缺,也影響到整個醫療服務體系效率的提高。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建立大醫院帶社區的服務模式和醫療、康復、護理有序銜接的服務體系,更好地發揮三級醫院專業技術優勢及區域醫療中心的帶頭作用,加強社區衛生機構能力建設,鼓勵康復和護理機構發展,構建分級醫療、急慢分治、雙向轉診的診療模式,促進分工協作,合理利用資源,方便群眾就醫。
醫聯體業務需求
信息互聯互通的需求 醫聯體需要加強對病人信息、病人診療信息、醫學知識信息的共享,在本項目中醫聯體核心醫院需要實現與已經加入醫聯體的醫院及未來加入醫聯體醫院之間的信息共享,以信息共享為基礎,通過醫療服務一體化、醫療質量管理一體化標準化建設。
醫療資源共享的需求 醫聯體內各醫院各有其專長的領域,且各家醫院的人力資源、醫院設施設備資源、床位資源等差距較大,需要強化各家醫院之間的醫療業務協同,建立健全會診轉診制度,有效發揮各醫院特長,醫聯體專家資源優勢,促進醫聯體內醫療資源的高效利用。
醫療業務協同的需求 醫聯體內各醫院需要根據功能定位及各成員單位的業務特點,采取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等方式建立合作關系。醫聯體核心醫院向下可同時對多醫院,根據病情選擇轉診機構,轉診病人可包括門診、急診和住院病人。建立患者雙向轉診綠色通道。建立醫療協同共享信息平臺,將醫聯體內多家、多級醫院構成一個“醫療網絡”,傳輸和共享患者的醫學影像信息,減少患者就醫費用和時間。
一體化管理的需求 要真正落實醫聯體服務體系,就需要藥品保障供應、協作工作流程、有效控制費用、醫務人員流動管理、利益核算和結算等方面進行機制創新,這就需要醫聯體信息平臺能有效地對各種機制的改革和創新提供可靠的技術保障措施。
實時監管的需求 醫聯體信息化需要各醫院提供具體而準確、有效而規范的數據,通過醫聯體信息平臺實時抽取醫院的運營數據,慢病、傳染病、危重病等醫療質量信息,實現對醫聯體運作情況、醫療質量情況等的動態監管,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與監管能力。
醫聯體信息化建設總體架構
目標與任務 實現信息共享和互聯互通、推進醫聯體的建立和運行;實現醫療協作和資源共享,提高醫療資源利用率;實現醫療服務的統一監管和績效考核等精細化管理。
總體架構 建立醫療數據中心和醫療信息服務云平臺,提供醫療數據采集、共享、利用、挖掘等云服務,實現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建立面向醫院的病人共享、病歷共享、雙向轉診、資源預約等醫療協作應用,建立可研教學和科室互通的醫生業務能力和科室技術能力提升,建立面向管理部門的運行監控、質量監管、績效考核等綜合管理應用。
醫聯體信息化建設內容
醫聯體平臺 構建醫聯體平臺,制定醫聯體統一的數據標準格式和內容,并能進行管理和發布,并有數據字典轉換,交換協議轉換等功能。
醫聯體云數據中心 醫聯體云數據中心包括臨床數據中心、管理數據中心、影像數據中心。
基于醫聯體的應用
醫聯體病歷共享;醫聯體診間預約(分時段掛號預約);醫聯體檢查預約(分時段醫技預約);醫聯體檢驗送檢(醫聯體臨檢中心);醫聯體雙向轉診;醫聯體多學科影像會診;醫聯體運營與質量監管。
醫聯體總體設計
醫聯體信息化項目是以醫聯體建設的目標和需求為導向,建立全院統一的臨床數據中心和醫療信息服務云平臺,完善和整合醫聯體醫院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信息系統,實現對醫療信息的全面共享、利用、挖掘和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從而輔助和支持開展病人服務、信息共享、資源預約、雙向轉診、綜合監管、績效考核等業務,推動和支持醫療聯合體的建立和運行,促進醫療業務的協同和分級診療機制的建立健全,促進醫療資源的整合共享和高效利用,加強對醫療服務統一監管和考核,提高全院醫療服務的整體效益。
醫聯體項目實施方案
項目實施原則 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統一標準、全面整合;循序漸進、按需拓展;體制改革、機制配套。
醫聯體信息化項目涉及到各個醫療機構方方面面的、復雜而相互關聯的子項目的集合。為了充分體現項目的綜合效益,避免獨立孤島建設,必須堅持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
組織保障體系
領導小組 負責對項目核心小組及各相關小組的工作進行指導、監督和考核。
工作小組 醫聯體信息化項目工作小組,由衛生局信息中心牽頭、系統集成公司、各醫院系統軟件公司、各醫院信息中心和相關部門確定聯絡部門和人員。
例會制度 項目常規溝通機制采用項目周例會、項目月例會制度。
經費保障 為有效落實規劃建設中的主要目標,推進互聯互通,破解醫院信息“孤島”,促進信息資源共享,必須有相應的經費保障。
運維保障 規范運維保障過程,根據不同管理對象和運維內容,運維保障體系應從系統使用管理、運維管理、安全管理、隊伍建設四個方面來制定。
項目實施步驟 醫聯體信息化項目的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根據醫聯體業務發展的需要,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地分階段實施。
醫聯體項目效益分析
項目經濟效益 優化配置醫療資源, 提升醫療資源使用效益;有效降低群眾的醫療衛生費用;統籌規劃,節約醫療衛生信息化整體投入。
項目社會效益
對市民 方便市民就醫,提高健康水平、降低醫療費用,實現未病早防,有病早治,就近就醫,方便照顧的目標,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對醫院 提高醫聯體各個醫院的服務能力,提高醫療效率和醫療質量,加強醫院內部的精細化管理,實現各級醫院機構的優勢互補與合作雙贏。
對衛生行政機構 通過分級診療體系的建立,提高醫療資源利用率,提高醫院醫療服務體系的整體效率,實現對醫院實時動態監管,對各醫院進行科學的績效考核與資金撥付,推進公立醫院體制改革。
文章來源:《中國數字醫學》雜志2018年第11期,作者及單位:許強 張華 龔海,東南大學醫學院附屬江陰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