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PRESS CENTENR現階段,社會上就互聯網在醫療活動中的作用存在兩種觀點,一是“互聯網+醫療”,二是“醫療+互聯網”。所謂“互聯網+醫療”,是指將互聯網作為醫療服務實施的基礎,醫療服務依賴于互聯網,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并認為互聯網醫療大有取代當前醫療服務模式之勢。而“醫療+互聯網”則僅將互聯網作為醫療機構開展醫療服務活動的輔助工具,是醫療服務活動的要素和技術手段之一。這兩種觀念發生矛盾和沖突的焦點在于互聯網在醫療服務活動中究竟應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誠然,互聯網對醫療服務活動的發展確實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然而,筆者認為,由于醫學和醫療服務活動本身具有極大的特殊性,與其他學科領域或行業有著極大的不同之處。因此互聯網在醫療活動中作用的發揮具有一定局限性,不能取代當前醫療服務活動的運行模式。
醫療服務活動的技術安全性和醫生與患者交流的“距離”密切相關的。一般而言,“距離”越小,技術安全性越高。筆者認為,即便是在當下醫學技術和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醫療服務活動與安全性的關系仍未發生改變。由于患者個體差異和部分疾病的特殊性,大多數醫療活動都需要在醫務人員與患者進行面對面接觸的情況下方可順利進行。僅通過互聯網開展遠程診療,擴大了醫務人員與患者間的距離,會降低醫療技術的安全系數。
互聯網參與醫療衛生服務活動有局限性。一般而言,互聯網醫療主要涉及遠程醫療、預防保健、健康教育、自我藥療、康復、健康檔案管理、疾病危險因素防范、慢性疾病控制等方面,并非所有醫療衛生服務活動都必須依賴互聯網。例如,互聯網醫療無法取代醫療機構針對急性病和疑難重癥的救治。
在醫學人才培養、教育方面,互聯網發揮的作用有限。醫學教育作為醫療服務的重要環節之一,主要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醫學生在課堂學習醫學專業知識為主,第二階段以醫學生在醫療機構實習為主。在第一階段中,雖然部分課程可通過網上授課的形式進行,但部分操作性強的課程(如解剖學)則必須通過老師與學生間面對面的教學、操作示范,才能充分掌握。在第二階段中,醫學生必須通過和患者面對面的接觸,才能更好地將書本上的專業知識轉化運用在實際操作中,若僅通過互聯網接診患者,則無法達到醫學人才培養的目的和要求。
互聯網醫療對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作用有限。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是以醫務人員與患者、醫療機構與患者充分交流和溝通為前提的,通過互聯網的溝通效果遠遜于醫務人員和患者面對面溝通的效果。
醫療機構管理工作無法完全依賴于互聯網。醫療機構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對人的管理。對人的管理,最終要落腳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尤其在涉及人員個人利益方面,如獎懲、福利、薪資待遇等。若完全依靠互聯網進行管理,那么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很容易變得生硬,無法讓工作人員從內心感受到醫療機構及管理者對自己的重視和關懷。
互聯網作為一門學科或行業,不宜在沒有經過長期實踐的情況下貿然改變醫療服務模式。若想改變醫療服務活動的模式,應采取十分慎重、嚴謹的態度。此外,醫學是由多學科交叉而成的,而互聯網技術無法代替多學科發揮作用,尤其是在生物技術和對患者的人文關懷(如心理學)等方面,互聯網是無法充分發揮作用的。
由此可見,互聯網在醫療活動中并非無所不能,應對互聯網醫療保持清醒冷靜的態度。筆者認為,互聯網與醫療之間的關系應是“醫療+互聯網”,即將互聯網作為醫療機構開展醫療服務活動的輔助工具。在界定互聯網與醫療服務間的關系時,應更多地考慮醫學專家的意見,而非片面聽取軟件公司和互聯網行業老板的意見。
本文由整體信息化解決方案-醫療信息化產品供應商-城銀科技收集提供:www.hfrlmy.cn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上一篇: 醫院檔案數字化管理存在的問題及策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