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PRESS CENTENR近日,國務院發布了《“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其中將“健康中國信息服務行動”列為“十三五”期間“優先行動”任務之一,其目標是到2018年,信息技術促進醫療健康服務便捷化程度大幅提升,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到2020年,基于感知技術和產品的新型健康信息服務逐漸普及,信息化對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發揮顯著作用。
醫藥領域的互聯網+真的要來了!
互聯網+或引發醫藥流通領域大變革
在傳統的醫藥健康產業鏈條中,藥品流通企業一般僅僅扮演著“藥品搬運工”的角色,尤其是一些中小型或者地區性藥商,其產業鏈地位和盈利能力均處于弱勢,在國家加碼醫保控費的背景下,藥品流通企業的利潤率水平也承受的壓力增大。
筆者認為,醫藥分開的趨勢,以及醫藥互聯網+業態的發展,將至少如下從兩個方面對醫藥流通行業產生影響:
一是在政策推動醫藥分開的過程中,處方將逐步從醫院流向網上藥店和實體藥店。終端的重構,尤其是加大醫生回扣監管、破除“以藥養醫”的大背景下或將使醫院純銷規模出現萎縮,網上藥店和實體藥店的銷售規模快速增長——順應產業發展趨勢的流通企業有望獲得超于行業增速的增長,而只堅守傳統業態的企業可能受到較大沖擊。
二是流通行業的醫藥電商平臺成型,涉足企業可以順勢向診療鏈條上游的預防保健、預約掛號等業務,以及診療鏈條下游的用藥輔導、慢病管理等業務進行延伸。
通過上述增值服務,涉足企業可能
借助藥事服務等多樣化增值服務,培養出對企業有較強黏性的用戶群體,業務附加值和產業鏈地位均有望大幅提升。
遠程醫療或成為流通企業產業鏈延伸的下一個風口。
在此前不久發布的《中醫藥信息化發展“十三五”規劃》中也提到了遠程醫療,在《“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更是將遠程醫療列為重中之重。
《“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提出到2018年,信息技術促進醫療健康服務便捷化程度大幅提升,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實施健康中國云服務計劃,構建健康醫療服務集成平臺,提供遠程會診、遠程影像、病理結果、心電診斷服務,健全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共享機制。運用互聯網手段,提高重大疾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建立覆蓋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的健康傳播和遠程教育視頻系統。完善全球公共衛生風險監測預警決策系統,建立國際旅行健康網絡,為出入境人員提供旅行健康安全保障服務。
其實,遠程醫療在國外已經非常盛行。美國遠程醫療協會的數據表明,隨著遠程醫療的快速傳播,去年已有1500多萬美國人接受過不同程度地遠程醫療服務。該協會還預計,今年的這一數量有望增加30%。
在我國,之前遠程醫療發發展較慢,近兩年相關的政策陸續發布。2013年9月《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發展遠程醫療,以及遠程影像診斷、遠程會診、遠程監督指導、遠程手術指導、遠程教育為主要內容。
2014年8月《國家衛生計生委關于推進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明確通過遠程醫療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建立分級診療和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平臺;2015年1月《關于推進和規范醫師多點執業的若干意見》明確對醫師多點執業進行規范管理,推動醫師的合理流動;2015年1月《關于同意在寧夏、云南等5省區開展遠程醫療政策試點工作的通知》正式啟動五省試點,遠程醫療服務進入新階段;而在今年12月初,商務部發布《服務出口重點領域指導目錄》也將遠程醫療列為重點內容。
在我國,遠程醫療服務診斷斷目前基本仍以實體醫院為載體。提供遠程診斷服務需要注冊在醫療機構的執業醫生才能提供,且以醫院名義進行診斷,如產生醫療責任由相應醫療機構承擔。
為避免政策和法律風險,目前上線的網絡醫院均已實體醫院為載體,以某一醫療機構為名義提供遠程診斷服務。自營VS平臺自營式的網絡醫院,醫療責任主體為該實體醫院,網絡平臺上的醫生全部為本院執業醫生。平臺式的網絡醫院(也稱互聯網醫院),醫生進駐平臺的前提是多點執業,醫療責任主體根據兩家醫療機構之間的協議而定,可能是第一執業醫院,也可能是所在平臺的實體醫院。
目前已上線網絡醫院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廣東省網絡醫院、烏鎮互聯網醫院、阿里健康、浙大一院互聯網醫院、寧波云醫院、貴州互聯網醫院、和佳匯醫在線和康美網絡醫院等:
互聯網+帶動下的遠程醫療對醫藥流通企業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對于那些善于創新、敢于創新和勇于創新的醫藥流通企業來說,借助互聯網+是進入醫藥行業新領域和為企業帶來新的增長點的機會,或許能實現“彎道超車”,甚至有可能成為行業的新星。
夢想總是要有的,誰說不一定不可以呢?
本文由整體信息化解決方案-醫療信息化產品供應商-城銀科技收集提供:www.hfrlm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