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PRESS CENTENR“沉寂”了一段時間的互聯網醫療,近期迎來了“小爆發”。1月7日至8日,由互聯網醫療公司微醫集團承建的“廣州互聯網醫院”及“深圳互聯網醫院”分別正式上線運行,兩地市民只要通過手機和電腦終端即可獲得在線診療服務,這是微醫集團的“互聯網醫院”正式進入一線城市。據記者統計,從去年12月底至今年1月初,包括廣深兩地在內,全國各地已有5家互聯網醫院上線運營。
現狀
30家互聯網醫院上線運營
據悉,患者通過手機或電腦端鏈接線上平臺,即可獲得“專家初診/疑難雜癥多專家會診——專家開具診斷書和電子處方——藥品配送上門/開通手術綠色通道——自費或商業保險結算”的線上閉環式服務,這是目前業界公認的互聯網醫院模式。在此模式下,近3年來,互聯網醫院在全國“遍地開花”。據騰訊研究院與蛋殼研究院共同發布的《2016中國互聯網醫院白皮書》(下文簡稱《白皮書》)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1月,全國各地共25家互聯網醫院投入運營,加上上述新上線5家,目前國內共有30家互聯網醫院正在運營,范圍覆蓋全國17省、直轄市和自治區,其中廣東以6間互聯網醫院排全國首位。
據了解,雖然互聯網醫院運作模式大同小異,不過在合作模式上,醫療機構與互聯網醫療企業及IT服務商共建模式是主流模式,約占26家左右。微醫、好大夫在線、阿里健康等及東軟熙康等企業都有進行投資和承建互聯網醫院,社會資本的廣泛布局意味著互聯網醫院未來“錢景可觀”。
分級診療成為發力重點
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政策環境的寬松,尤其是醫生多點執業的深入和分級診療政策推進,促使互聯網醫院快速發展。
以廣州和深圳的互聯網醫院為例,承建方微醫集團就以“分級診療”作為發力重點。在廣州,微醫平臺上26萬個專家、7200組專家團隊和眾院士領銜的10個專病遠程會診中心將和廣州互聯網醫院無縫連接;而深圳互聯網醫院方面,寶安區政府、騰訊和微醫計劃用8至12個月時間建設“醫格”工程。所謂的“醫格”就是按照居民居住的區域做網格化管理,由社康中心、當地醫院和互聯網醫院的專家組建協作團隊,實現三層聯動。
業界認為,互聯網醫院在分級診療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廣州互聯網醫院院長張群華指出:“中國每年就診人次76億,超過50%是復診病人,互聯網醫院承接復診、慢性病患者更有優勢。另外是合作疑難雜癥的診治,合作會診有利于學科建設和基層醫療發展。”
不過,醫保支付是互聯網醫院普及路上繞不開的難題。目前,我國醫保無法覆蓋線上診療、遠程問診或健康管理等服務,2016年以來,貴州和四川兩省將遠程醫療納入醫保,而剛剛上線的廣州和深圳互聯網醫院則暫未能實現醫保支付。
“政府已經著力在推動。”在1月7日廣州互聯網醫院上線活動中,廖杰遠透露醫保報銷壁壘有兩個:一是新的醫療結構納入社保體系需走流程,第二則是在線醫保問題。一般醫保是用卡來結算,然而互聯網的刷卡模式還需要探索,因此需要在技術上有所突破。
難題
互聯網醫療普遍未能盈利
作為當下互聯網醫療的其中一種運作模式,互聯網醫院與輕問診、掛號導醫等模式一樣,都面臨著如何盈利的問題。從宏觀而言,未能盈利是互聯網醫療目前普遍遭遇的問題。雖然去年整體數據尚未出爐,但根據去年11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的首部互聯網醫療藍皮書《中國互聯網醫療發展報告(2016)》顯示,2015年中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達157.3億元,用戶規模為1.52億人,記者由此數據估算,平均每名用戶年平均消費約在103元左右,除去其中約60%的專家酬金,互聯網醫療運營方獲得的資金僅夠維持成本。
在資本層面上,去年投資機構對互聯網醫療依然持謹慎態度。《白皮書》指出,去年對輕問診、掛號導醫及互聯網醫院方面的投資大約有10多起,雖然規模比2015年有所增加,但在次數上呈現下滑態勢。而在微觀方面,去年諸如就醫160、尋醫問藥等互聯網醫療平臺均被曝出裁員風波。
出路
商業保險介入或成盈利出路
不過,也有互聯網醫療企業宣布盈利。去年12月24日,微醫董事長兼CEO廖杰遠宣布2016年微醫營收超過12億元人民幣,醫、險、藥三大板塊實現全面盈利,其中三個板塊的營收構成中,醫的部分占到大概45%,險的部分大概是35%,剩下的部分是藥。廖杰遠坦言,互聯網醫療只有成為“老百姓的健康守門人”,“價值才極具爆發力”。
其實,“健康守門人”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讓商業保險介入,這被業界認為是未來互聯網醫療大規模盈利的“出路”。除了微醫集團外,諸如春雨醫生、丁香園等互聯網醫療企業都在嘗試與險企合作:2015年11月春雨醫生與中國人保財險宣布戰略合作;2016年6月,丁香園宣布與泰康在線達成合作,9月丁香診所與時康國際、星益健康合作,患者可以使用保險直付等。
業內人士分析,依靠商業保險盈利,其前提是能真正實現診療環節的控費,雖然目前商業醫療還撐不起互聯網醫療的大格局,但未來其必將成為互聯網醫療企業爭奪的重點業務。對此,高特佳資本高級合伙人李挺表示,商業保險介入互聯網醫療模式大范圍推廣還需要時間,一方面取決于居民消費習慣,另一方面要看互聯網醫療行業是否能把診療渠道做大。
本文由智慧社區自助服務系統-醫療信息化產品供應商-城銀科技收集提供:www.hfrlmy.cn
上一篇: 醫院檔案數字化管理存在的問題及策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