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PRESS CENTENR大數據與云計算的勢頭已經難以抵擋,大數據問題的出現,主要是我們現在所面臨一個新的數據量級的來臨,可以說云計算將是新的IT生態,當然,云計算正面臨著大數據和混合云需求的考驗。同時由于云計算產品能夠切實為IT服務能力帶來相當強大的垂直業務能力,因此以往的“是否”部署這一問題已經變成如今的“何時”著手部署。作為托管了6家醫院的年輕醫院,樹蘭醫療集團也在部署上實現了“馬上”。
“不得已而為之”的混合云
樹蘭(杭州)醫院(浙江大學國際醫院)是一家由院士團隊發起創辦,社會力量參與,以“患者滿意、醫生滿意、政府滿意”三滿意為宗旨,以“高水平的專家、高質量的醫療、高品質的服務“為標準,圍繞“全人全程”健康服務理念建設的國際化、智能化、標準化、人性化新型三級綜合醫院。醫院按國際JCI標準建設,總投資5億人民幣,擁有512張床位、1.5T核磁共振、64排螺旋CT、雙板DR等高端醫療設備。
面臨當前醫院上云的熱潮,樹蘭醫療集團的CIO李譚偉在“2017中國醫療云技術領袖峰會”上也說出了醫院“不得已而為之”的混合云需求:
第一,跟不上的系統運維。隨著服務器數量的增多,繁雜的系統運維成為難題,同時傳統的系統災備管理也成為關鍵。
第二,迫在眉睫的新需求。海量存儲、不間斷的醫療服務、大數據計算、跨機構數據交換等新需求倒逼醫院不斷加快上云步伐。
以數據云存儲為例,醫療影像PACS通過混合云的方式,既可以保證私有云中數據的高效存儲與安全,又可以在公有云中實現同步,讓遠程閱片更加方便快捷;從成本上考慮,混合云同樣具有很大的優勢,目前一個人基因全序列的測試可以產生大約90GB的數據,如果醫療機構自己來保存,硬件成本將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數字,甚至是醫療機構無法承受的成本壓力,而集中存儲的公有云,則可以在保證數據安全的情況下,幫助醫療機構有效控制存儲成本。
除了云存儲,在人工智能的時代背景下,對于醫療機構的計算能力同樣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傳統的PC機、X86服務器是無法實現真正意義的“人工智能”,基本的人工智能需要搭建由數百臺高性能服務器組成的服務器集群,對于醫療機構來說,單從成本上考慮,就無法實現這樣的服務器集群。
應用層變革三維度
眾所周知,云計算的服務模式分為三層,即Infrastructure(基礎設施)-as-a-Service,Platform(平臺)-as-a-Service,Software(軟件)-as-a-Service。基礎設施在最下端,平臺在中間,軟件在頂端。別的一些“軟”的層可以在這些層上面添加。
以SaaS、PaaS、IaaS三層結構為基礎的醫院混合云架構,可以實現醫院的通用業務模式,讓醫院的各種業務活動都聚焦在“診療”。通過重新定義醫療服務IT架構和計算,做到“業務解耦、服務隔離、應用組裝”,徹底解耦傳統深耦合的業務,讓服務和服務之間相互隔離,互不干擾,只在應用層才被組裝起來。
樹蘭醫療集團的CIO李譚偉介紹到:“醫院中30余個廠商,包括HIS、EMR、LIS、PACS在內的近100余套大小軟件都全部跑在OpenStack中,目前階段主要解決了硬件運維過程中的問題,性能方面的提升也在不斷的優化和改進中”。
樹蘭醫療集團在IT架構選型的過程中,也參觀了多家三甲醫院的機房,最終經過多方因素考量,確認使用開源的解決方案OpenStack作為IaaS層的解決方案,其成本是同等體量醫院硬件成本的大約三分之一。李譚偉還說道:“樹蘭醫療目前沒有一臺小型機,也沒有專業的存儲設備,全院所有信息系統都跑在53臺X86服務器中”。
樹蘭醫療集團為了滿足大量的互聯網門診、患者通過微信掛號、取報告等互聯網需求,也為了讓部分醫療業務系統使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最終選擇使用混合云架構對原有的私有云進行補充,彌補了運算能力和存儲能力。同時醫院還將公有云和內部服務器打通,實現了兩地熱備,既做了災備,也做了硬件資源的補充,還滿足了外網訪問的需求。
隨著各大醫院不斷加快嘗試混合云的腳步,混合這種模式已經成為云市場的穩定力量,它將私有云和公有云各自最有優勢的地方進行融合,很好地滿足了用戶需求。隨著對混合云解決方案越來越了解,未來也必將見到醫療混合云的春天。
上一篇: 醫院檔案數字化管理存在的問題及策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