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PRESS CENTENR隨著精準醫學成為全球范圍內醫學發展的新方向,醫療機構的診療模式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因而,傳統影像醫學與精準醫學的融合也在不斷的加深。這種融合對于醫療機構來說,雖然挑戰重重,但也意味著極佳的發展機會。
5月4日,由HC3i中國數字醫療網、廣東省醫院協會聯合主辦、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承辦、UpToDate公司協辦的廣州醫院科教建設研討會,在廣州成功舉行,廣東省醫院協會會長黃力出席活動,并以《多模態MRI精確診斷技術的臨床應用》為主題,發表演講。
精準醫療,影像先行
黃力表示,精準醫療,影像先行。在過去,影像醫學所能提供的是疾病的部位、大小、大體病理表現的形態學信息;現在,影像醫學整合了反映功能、代謝和分子水平信息的現代影像學技術,能夠提供患者個體化診斷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極大增強,為提供類似預測疾病預后、模擬治療方法、評估治療反應奠定了基礎。發展到現在,中國的醫療已經站在了醫療模式巨變的門檻上,影像醫學必須要適應醫學模式的改變,從傳統的形態診斷向精準的影像診斷 “組學” 發展,全方位地參與醫療模式變革。
精準醫學在影像醫學領域的應用離不開四大要素:一、個體化;二、應該有生物學標記物的應用;三、每一個人都量體裁衣;四、得到循證醫學的支持。也就是說,影像領域的精準醫學是一個綜合的概念。
醫學影像領域如何實現精準醫學?
醫學影像學領域使用頻率最高的應該是核磁共振,核磁共振的定量技術是指從核磁共振的圖像中間提取可以量化的指標來評估現在狀況是否正常,疾病的嚴重性變化狀態、傷勢以及慢性病的過程等等。精準定量又包括:一、位置的精確;二、量的精確;三、是分子代謝的精確;四、各種相關因素的精確等四個方面。
那么什么叫做多模態呢?多模式分子影像(Multi-Modality Molecular Imaging)是將在人體細胞水平的特征分子、組織水平功能和臟器水平解剖結構有機結合起來的全新醫學影像成像模式。多模態其實就是多種方法,比如核磁共振,CT,PET,B超,常規的X線等。多模態,就是對一個供體、一個目標進行多種方法檢測,提供自己可以相互補充的信息來進行綜合判斷,所以這是近幾年發展得比較流行的一個多模態診斷。
“2001年到2011年,是cc診斷分期,到了2012年以后我們對于一個腫瘤而言,就可以勾畫出一個生物靶區,就是說以前對腫瘤放射的照射區。這個時候可以支持個性化的治療,腫瘤療效評估,化療、放療”,黃力表示。(PET/CT-MRI多模式在靶區勾畫,指導腫瘤個性化治療。eDWI (Enhanced Diffusion Weighted Iimaging)在測量ADC的方法中,包含了血流灌注、水分子跨越細胞膜的運動、真實水分子的彌散信息。IVIM (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在多b值測量不同ADC值基礎上,IVIM概念被提出,旨在將彌散成像反映的灌注信息和彌散信息更好的分離。IVIM理論運用雙指數模型,分別提取出灌注和水分子彌散特征,真實反映水分子彌散過程的同時得到灌注參數。) 例如,針對一個患唾液腺瘤的病人,就可以用三種彌散系數做出來,灌注系數,彌散系數在不同類型的腫瘤里面,表達的也是不一樣的,所以在這個方面輔助醫務人員做一些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
精準醫學在醫學影像領域的潛力不可估量
當然,精準醫學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現代醫學的發展過程其實也是對精準醫學進行不斷探尋、不斷發展的過程。“現代醫學影像學的顯著特征是提供個性化的精準診斷信息,精準定位,精準定量,精準定性是目的,而功能影像學和分子影像學是手段”,黃力表示。
從目前我國精準醫療的發展現狀來看,其對傳統影像學造成巨大沖擊和正面效應都日趨明顯,而傳統影像學也在不斷適應這種新的宏觀趨勢,積極從傳統的形態學診斷轉向精準診斷過渡,目前影像診斷在功能MRI、CT灌注成像、血管成像等方面已形成一定特色,注重多種新技術、新手段的創新和應用,不斷提高診斷的精確性,在精確化診斷基礎上不斷實現治療個體化、方案最優化。隨著精準醫學領域相關指導性政策、財政支持、前沿技術的陸續歸位,精準醫學在我國的發展值得期待。
上一篇: 醫院檔案數字化管理存在的問題及策略
下一篇: